Doctor瑞
又到周五科普时间了,我是Doctor瑞。
你有没有感觉到,有时心里突然“咯噔”一下,感觉像要从喉咙里跳出来,“咯噔”一下之后也可能会感觉到心跳停顿了一下。
很多在体检中查出心脏“早搏”的人,往往忧心忡忡,这是人们对早搏的错误认识造成的。对“早搏”者,生理性早搏和病理性早搏要区别对待。如是生理性早搏,无须太过治疗,着重调整作息和控制情绪是关键。那早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随Doctor瑞一起来看看吧!
人的心跳就像音乐节拍一样匀速规律,即便心率有快有慢,每次心跳的间隔也大致相同。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心跳的规律发生了变化,有时心跳提前发生了,就像抢拍子一样,这就是早搏。
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早搏的出现就是因为心脏内某一位置的兴奋性过高引起的,多发于心房、心室、房室交界区,所以心脏早搏可以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或室性早搏。
医学上根据早搏产生的起源不同,通过心电图等仪器检查后可以分为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结性早搏(也叫做交接界性早搏)。
这些医学名词虽然难懂,但其中也有些规律。
大家应该已经知道,心脏是个2室2厅的复式楼:
房性早搏代表早搏来自“楼上”——心房;
室性早搏代表早搏来自“楼下”——心室;
而房室交界性早搏来自二者之间。
心脏早搏的症状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症状不明显,偶尔可能会出现心悸或心跳暂停感、心慌感等。通过把脉、听诊、心电图的观察比较容易发现。
最常见的是由于心脏内某部分过于兴奋而引发,如果是由于心房兴奋性过高引发早搏,称为房性早搏,若早搏是由房室或心室内兴奋过度引发,则称为房室交界处性早搏或室性早搏。
其次,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引发早搏,比如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与焦虑之中,或者过度嗜烟嗜酒,经常喝浓茶、咖啡等,都会导致早搏的发生。
另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发生早搏的几率比一般人高,如甲亢、贫血、发热等,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和心脏病的人群,就更容易发生早搏了。服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可能导致药物中毒而发生早搏。
想了解关于早搏的更多内容?下周,Doctor瑞将为大家介绍“早搏的危害有哪些?”“早搏该怎样治疗”,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