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坚强有力的,但每个人在生病后,其实都脆弱到毫无招架之力,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在经历一次心脏大手术后,身心承受的压力和打击要比我们想象严重的多。除了亲人的关爱,他们更需要专业的陪伴和心理疏导。
今天的主人公是来自北京60岁的机械制造工程师雷燕春女士。讲述她如何从患病后的无助迷茫到现在心脏康复过程中充满自信与活力的心路历程。
雷阿姨的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当时我爱人晚上病情突然加重发作,一时间不知所措,第一反应就是叫救护车,在去医院的途中医生在车上进行急救处理,送到中日医院的急诊后很快就做了支架手术,手术后在CCU病房住了三天,普通病房住了一天,很快就办理出院了。出院时,应我们的要求主治医韩医生留了手机电话,这对我们而言异常重要和珍贵。
刚出院回到家,她不知道如何吃饭,不知道如何出门,不知道如何睡觉,对未来一脸盲然。住院手术只是应急,后序如何办?吃的药是干什么的?以后如何治疗?我们急切想知道目前病情的状态,且希望得到可量化的恢复指导。先后咨询了很多医生专家亲戚但仍处于一种无奈无助的状态下。
我们和韩医生说希望得到后续可量化的康复指导,一个月后,韩医生说可以自费做一个心肺功能的状态评估。做完后,第一次有了对康复的朦胧、感性的直觉。然而知道需要活动,但不知道怎样活动?正确的活动量是多少?
又过了一段时间,从中日主治医韩医生那里了解到北京瑞华心脏康复中心,有疑问:是康复,是商业行为,或以哪个为主?试试?什么时候?
一天后,韩医生发来他参观北京瑞华心脏康复中心的照片,凭着对主治医的了解和信任,我们决定到中心看一下。来到北京瑞华心脏康复中心的当天,陈医生和王主任对康复理念和设施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参观后,我们马上决定签约康复。
我作为家属感觉,这个康复思想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心脏病人往往不知道如何获得这个理念?从哪里能知道了解有这种康复中心?通过这次康复,对心理、对生理、对生活我们都有一个全新的概念。
如果以量值来描述,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及对未来生活信心量值)用100%来描述的话,她手术后,心理上仅达标20%,身体活动达标10%。通过心脏康复锻炼后,她心理上恢复至90%以上,身体活动至60%以上,对未来生活信心至95%以上。
一切专业的陪伴让雷阿姨变得特别安心,从主治医生、到运动康复、到心理疏导、再到饮食干预。自己已经完全回归正常的生活中去,不再惶恐不安。瑞华心康成为她特别的家!
雷阿姨感叹走出去寻求专业的帮助是多么的重要,通过医生的介绍她走进了瑞华心脏康复中心,开始了自己的心脏康复之旅。“康复评估、运动处方、心理处方、营养处方” 等系统康复,深深地吸引了雷阿姨。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体重、体脂及内脏脂肪含量数明显下降,血糖、血脂化验指标明显降低达标,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改善。体适能改善:腹部及腰背部肌肉力量提高,运动时的心肺功能水平提高,运动耐量提高。
提及生病的原因,雷阿姨说心血管相关常识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因为不懂所以不会重视。然而生病后不断的求医问药,看过门诊、住过院,感受过心绞痛发作时的生不如死,这些不但让老人情绪日益低落、对生活愈发悲观,也逐渐丧失了治好的信心。希望医务工作者加强患者宣教,让更多的人知道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和效果。让所有的心绞痛、冠心病患者看到希望、重拾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