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致使心肌氧等物质供应不足和代谢产物清除减少的临床状态。其可由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所致。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
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表现:
1.临床类型 Cohn(1981)将SMI 分为3 型:
(1)Ⅰ型:占3%~5%,有SMI 发作,但完全无症状,亦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史,包括正常人和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人群。
(2)Ⅱ型:占1/3,指无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恢复期中所发生的SMI。
(3)Ⅲ型:最常见,指心绞痛患者发生SMI。最近,Braunwald 把SMI 分为2型:Ⅰ型为疼痛警报系统损害产生的冠状动脉疾病(无心绞痛);Ⅱ型为同一患者有症状性(心绞痛)与SMI 并存(相当于CohnⅢ型)。
2.临床特点:
(1)发作的时间节律性有异同:一般认为SMI 在上午多发、午夜少发。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一样,高发时间仍然在上午6~10 时,可能与晨起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强及纤溶活性低下等因素有关。因为SMI 发作前有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而且β阻滞药能降低这一时区SMI 发作频率,提示心肌耗氧增加在这一时间SMI 发作起一定的作用。但夜间2~6 时SMI 发作频率,老年人(18.1%)明显高于中青年人(8.1%),这可能与老年人心功能差、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室充盈压升高及左室扩张有关。因此,治疗老年人SMI时,应考虑到夜间的药物浓度。
(2)ST 段低压程度相同而持续时间长、发作次数多:老年人SMI 发作时ST段低压程度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8±0.6mm 和1.7±0.6mm,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0.3±8.4min)明显长于中青年人(7.5±6.1min),人均阵次也明显高于中青年人。这可能与老年人冠脉病变较重、痛阈值升高及心肌退行性变有关。随着ST 段低压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及发作频率增加,SMI 检出率降低,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升高。
(3)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多:老年人SMI 发作时,出现Lown 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显着高于中青年人(分别为52.4%和32.7%)。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较重的心律失常也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约有半数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心肌缺血所致。严重心律失常与猝死有关,SMI 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故SMI 伴严重心律失常者应积极治疗。
(4)血清CPK-MB 和CPK-MB/CPK 比值升高:研究表明,SMI 的老年患者血清CPK-MB 升高,CPK 正常,CPK-MB/CPK 比值明显升高。缺血缺氧能引起心肌细胞膜的理化性质和通透性改变,使心肌中特有(CPK-MB 释放入血,导致血清CPK-MB升高。因后者仅占CPK 的15%,若CPK-MB 轻中度升高,对CPK 值影响不大(正常),但CPK-MB/CPK 比值明显升高。
对于上述的内容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心肌缺血是一种很复杂的心脏疾病,其临床表现很复杂。对于发现心肌缺血的症状的话,就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希望上文的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