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在猝死中占比达70%。非心源性猝死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比如肺栓塞、哮喘等引发的猝死。
猝死平均抢救成功率,中国不到1%,美国也不到2%。因此,预防猝死是重中之重。猝死前究竟有没有征兆呢?过去一直认为猝死是没有征兆的,但随着近年来心脏骤停后被抢救成功的病人增加,通过对这一部分病人进行研究后发现猝死也有先兆。比如,在猝死发病前几周,有的病人会出现胸闷、乏力、呼吸困难;在发病前几个小时,有的病人会出现剧烈的胸痛、心慌、眩晕等。因此,市民若发现自己出现上述先兆症状,应引起重视,并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猝死”定义为平常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突发自然疾病而死亡。导致猝死的原因很多,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肺栓塞、脑血管疾病、过敏、中毒等。其中,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据2015年9月17日第十五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两千万人,每年约5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原来没有或患有心脏病的人群突然意外死亡。从医学上讲,没有像车祸、暴力损伤等的任何外力作用,由于自身原因、在一个小时之内突然死亡的,都叫心源性猝死。猝死的大部分原因是心脏疾病,由于现代生活步伐的加快,一些人废寝忘食的工作,过度疲劳,长此以往会导致身体的免疫系统紊乱和电解质紊乱,这些都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几率。而超过80%的心源性猝死是由心动过速、室颤或者是心脏骤停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