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于心脏康复不是很陌生,心脏康复是我们进行心脏手术后必要的一道程序。现代心脏康复是一门融合心血管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学、营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和预防医学,形成可量化、可执行的无创心脏病学临床实践体系。心脏康复的目的是使患者躯体、心理、社会、职业和情感尽快恢复到健康状态,降低再次发病率,降低早死风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心脏康复现状是怎么样的?
心脏康复治疗在许多国家已经是心血管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心脏康复纳入临床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心脏康复的缺失意味着医疗质量评估不合格;在德国,医生如果不推荐自己的患者进行心脏康复,会被医疗委员会调查,职业生涯将有很大影响。对患者来说,德国的医疗保险强制要求患者做心脏康复,如果患者没做心脏康复,再次发生心脏事件时,保险的赔付率就必须下降。目前全球有1/3的国家开展心脏康复,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
我国心脏康复发展很快,全国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数量从2012年的30余家发展到目前400家,5年时间增长10倍多,提示我国心血管专家充分意识到心脏康复对患者的价值。但,即使如此,我国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的数量从分布密度上看只有13.2/100百万人口,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多数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好地区,西北西南地区基本空白。2012年调查显示,50%的心血管专科医务人员不知道心脏康复,58%的医务人员对心脏康复不感兴趣。对我国医院人员的调查显示,促进我国心脏康复发展,需要培训专业心脏康复人员,获得政府和医院的支持,组建多学科合作团队,建立心脏康复转诊系统。
对于目前已经开展心脏康复的专科,存在的问题包括,人才缺乏专业化,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混淆,医生做运动治疗师的工作,护士身兼数职,没有运动治疗师参与心脏康复。心脏康复临床操作中忽视心脏康复综合评估,缺乏全面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即使经过评估,处方仍然为普适性处方,没有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问题、治疗目的进行处方制定,同时也缺乏对处方的执行监管。缺乏设计对心脏康复流程中的质量控制数据评价。心脏康复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学科。
我国心脏康复发展,需要首先加强心脏康复专科建设,建立以心血管医生为主体的包括护士和运动治疗师为主要成员的心脏康复团队,营养师、心理师和药师可以兼职。不仅要加强新康复中心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心脏康复中心软实力提升,包括心脏康复中心人员专业能力、科学个体化心脏康复评估和处方制定、临床效果、行为效果、健康效果、服务效果的评估方案以及质量改进工作流程。临床除开展标准化心脏康复工作,加强心脏康复质量控制外,需加强中国本土心脏康复研究,用研究数据推动政府、保险和患者的支持。
心脏康复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模式,逐渐发展为三种心脏康复模式的转换,高危患者接受心脏康复中心监护下心脏康复,中危患者可以在接受2周-6周心脏康复中心监护下治疗之后,转换为家庭康复,低危患者可以直接接受家庭康复指导。三种模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执行地点不同,但具体执行方案完全相同,患者都需要在医院内接受系统全面的风险评估,接受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接受至少30分钟的1对1指导,接受至少3次再评估和处方更新,接受心脏康复结局评估。不同心脏康复模式的出现,促进了家庭心脏康复工具和监护工具的发展,促进心血管功能评估医学的发展。对心血管功能评估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要求科学、量化、实时、动态、易操作,表现为医院场景和实时远程评估相结合,医院场景评估包括风险筛查评估、疾病状态评估、猝死风险评估,实时远程评估包括远程心电、血压、脉氧、体重、血脂、血糖、饮食、运动行为、睡眠、压力状态,甚至包括无创血流动力学、脑电活动的评估。从而让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跨越空间轴和时间轴,实现多角度、实时、精准个体化治疗。
心脏康复治疗手段中,五大康复处方是基石,但并不限于此,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心脏康复技术已经在特定疾病中展现效果,包括心脏重症和I期心脏康复中实施物理疗法、中医药针灸导引治疗、针对心脏病患者的呼吸肌训练技术以及床上肌力训练技术等。针对难治性心肌缺血或无法接受有创治疗的心肌缺血患者,采用精准运动治疗、体外反搏治疗以及正在验证中的体外震波技术,已经证实通过促进侧枝循环开放、改善内皮功能和斑块负荷,实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针对心肌细胞坏死再生的难题,通过精准运动治疗、结合中医药技术和基因疗法,基础研究已经发现可以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和心脏病理重构的改善。针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调节,已经有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通过运动疗法、肠道菌群营养调整等技术,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结合通讯、网络技术和智能家居技术的心脏康复机器人已经在研究中。
以上就是有关心脏康复现状怎么样的相关介绍,心脏康复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可能还接触不到,但是提前的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坏处。希望以上文章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